确保小麦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
当前,夏粮收购已进入后半程,小麦市场依然延续偏弱运行态势。为防止“谷贱伤农”,我国强化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在充分调动市场化主体收购的同时,积极发挥储备粮调节收储作用,在主产区启动小麦增储收购,推动小麦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有效提振小麦市场信心,确保种粮农民把“好收成”变成“好收益”。
供强需弱
安徽阜南县双超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双超今年种了50亩小麦,亩产1200斤左右,以每斤1.2元的价格卖给了粮食经纪人。河北柏乡县龙华镇白楼村种粮大户王志伟今年种了1200亩小麦,亩产1100多斤。王志伟认为目前价格有点低,就把小麦暂存在晾晒场,等价格合适时再卖。
小麦价格是影响农民种粮收益的重要因素。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分析师王向博认为,小麦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供求失衡。小麦增产、疫情后囤粮需求下降、进口维持高位等各种因素叠加,导致小麦供强需弱格局持续。从产量看,今年全国夏粮小麦总产量13821.6万吨,比上年增加365.8万吨,增长2.7%,再创历史新高,小麦自给率超100%。从需求看,终端市场消费需求不足,面粉需求依旧疲软,面粉加工企业开工率低、建库意愿不强,以随用随买为主。
同时,我国小麦进口量持续增加,客观上加大了供强需弱压力。从2021年起,我国小麦进口量连续3年超过进口配额,2023年小麦进口量1210万吨,首次突破1000万吨。今年上半年,我国小麦进口量928万吨,同比增长15.8%。王向博表示,近几年,随着小麦进口增长,国内外小麦价格的关联性越来越大。在国内小麦丰收、价格下行的大背景下,大量进口确实不利于价格稳定。
专家表示,要强化宏观调控,把握好小麦进口的规模和节奏,强化国际小麦市场监测预警,密切关注主要小麦出口国的生产和贸易政策,防范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给国内带来不利影响。
调节收储
为稳定小麦市场预期、保障种粮农民利益,我国充分发挥储备粮“丰则贵籴、歉则贱粜”调节收储作用,今年首次在小麦主产区启动新季小麦增储收购。
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张潘镇盆李南村种粮大户程鹏辉今年种了500亩小麦。“我家80%的小麦卖给了中储粮直属库,剩余部分小麦,看看市场情况再卖。国家出手收购小麦,稳定粮价,让我种粮更有信心。”程鹏辉说。
中储粮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季小麦收购开展以来,中储粮集团公司全力做好收购工作,统筹稳市场、增储备、防风险,统筹计划、仓容、人员和设施设备等要素,维护种粮农民利益、确保粮食市场平稳运行。
目前,中储粮集团公司已在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新疆等8个主产省(区)小麦主产区全面增加新季小麦收储规模,累计启动收购库点352个,基本覆盖了小麦主要产区。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7省直属企业挂牌收购价在2500元/吨至2550元/吨之间,新疆地区挂牌收购价格在2490元/吨至2530元/吨之间。
中储粮许昌直属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左永明介绍:“我们库已经完成储备小麦轮换收购,小麦增储收购还在继续,每天收购量已从收购高峰期的8000吨下降至目前的4000吨,每斤收购价格1.25元。”目前,河南地区基层小麦装车价格在1.2元/斤左右,地方收购价格基本在1.22元/斤至1.25元/斤之间,面粉企业收购价格持续稳定在1.22元/斤至1.24元/斤之间。
王向博表示,国家在主产区全面增加新季小麦收储规模,起到了稳定小麦市场预期、积极引导其他经营主体入市收购的作用。随着各级储备小麦轮换收购任务接近尾声,在终端市场需求不足情况下,储备小麦增储收购成为支撑阶段性小麦行情的“定海神针”。
提高质效
面粉加工企业是小麦市场化收购的主导力量。各地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粮食全产业链上下联动、融合发展,提高粮食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实现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双赢。
河北柏乡县是小麦生产大县,今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21万亩,平均亩产1200斤左右。截至目前,全县粮食收购企业累计收购小麦33.5万吨。好面缘集团邢台面粉有限公司采购经理叶宝库说:“我们公司年加工面粉160万吨左右,现在每天收购小麦6000吨,随到随收。”
记者了解到,“麦强面弱”的局面让很多面粉加工企业经营更为困难。王向博认为,面粉加工产能过剩是主要原因。由于下游需求不旺,面粉企业订单量不足,囤积原粮的意愿不强,收购积极性不高,小麦销售进度缓慢。
面对生产经营困境,面粉加工企业积极寻求突破。专家表示,随着消费需求升级,大众逐渐从直接的面粉消费转向面包、蛋糕等烘焙产品,以及外卖、预制食品等便捷餐饮产品,面粉消费需求也从传统的通用粉转向各类细分专用粉。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部分面粉加工企业经营范围从通用粉拓展到利润更高的专用粉。部分面粉加工企业构建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向上游延伸建立优质小麦种植基地,确保原料供应品质稳定,向下游延伸生产利润更高的面制食品,进军终端食品消费市场,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竞争优势,提高小麦综合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