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分析师建议 下半年围绕三主线掘金新三板
今年以来,新三板投资者情绪明显趋冷。数据显示,上半年新三板共募集资金646.9亿元,较2016年同期下降13.3%。分析人士指出,受IPO概念股驱动,第一季度机构参与新三板投资热情高涨,但流动性持续低迷及“三类股东”问题悬而未决,一定程度上对冲了IPO概念带来的热度,定增市场趋冷。
对于下半年的投资,分析人士指出,优质标的定增投资的估值并不低,而二级市场总体估值持续下行,叠加减持新规的出台,使得退出周期延长;IPO审查趋严、过会率降低,跨市场套利策略的预期收益率将下滑,同时风险逐步攀升。在政策面仍不明朗,系统性机会较为匮乏的情况下,可关注潜力IPO公司、差异化定位的新兴细分行业领军者以及盈利稳定增长的企业三条主线。
市场情绪低迷
今年上半年,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依旧低迷。截至7月10日,新三板做市指数跌至1053点,相对于2600的高点近乎腰斩,基本回到2015年刚推出该指数时的起点。2017年上半年,挂牌企业较去年同期增加近一倍,但市场成交额同比涨幅仅为40.49%。
在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上半年新三板定增市场继续遇冷。2017年第一季度,新三板市场完成771次定增股票发行,实际融资288.78亿元;第二季度,完成714次定增股票发行,实际募集资金337.97亿元。总体来看,上半年新三板共完成1543次定增,募集资金646.9亿元,较2016年同期的745.87亿元的募资额同比下降13.3%。
天星资本研究院副所长王晨指出,今年上半年的市场行情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来看:1月-3月,市场行情火热,做市指数一路上涨,“精选层”和“IPO”两大概念受市场追捧,市场情绪高涨;4月-6月,新三板投资进入低潮,市场热点较为匮乏,投资热情有所降低。
新鼎资本董事长张驰认为,上半年机构参与新三板市场热情较高,但流动性持续低迷,同时“三类股东”问题悬而未决,一定程度上对冲了“IPO”概念带来的热度,令定增市场趋于冷淡。
张驰指出,一方面,市场预期今年上半年股转可能推出大宗交易平台、取消协议转让、推出不连续竞价交易等新政,但直到6月政策迟迟没有落地。此外,分层后二级市场流动性依旧低迷,创新层与基础层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差异并不明显,资金仍在观望制度红利会否落地,不少投资机构陷入观望潮;另一方面,“三类股东”问题的解决方案尚未明确,主办券商出于谨慎考虑,要求定增对象不能出现“三类股东”,使得大量契约型资金和资管计划难以投资新三板Pre-ipo项目。
一位私募机构新三板业务负责人指出,“三类股东”指资管计划、契约型基金或信托产品,主要由投资公司、券商、公募专户和信托机构发起。原先发行契约型基金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可通过设立合伙企业继续投资,但信托机构、券商、基金公司等按照规定没有办法设立有限合伙企业。
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券商和公募等传统二级市场玩家,对新三板投资热情出现大幅消退的迹象。2017年上半年,券商和公募参与定增金额分别为15亿元和3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下滑80%和83.33%。
“去年整个新三板市场近一半以上的投资源于‘三类股东’。‘三类股东’不敢投了,市场资金供给量少了,融资情况自然低迷。”张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