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保险 > 正文

监管威慑力渐显 险企公司治理抽丝剥茧

  下一步,监管部门将在多方面发力,继续强化公司治理监管。具体举措包括:在发挥“两会一层”作用方面,持续开展对机构董事会运行的专项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建立董事履职评价制度;在规范股权管理方面,研究违规股权处置整体方案,进一步完善非金融企业投资保险机构资质标准等。

  随着监管部门近一年来的抽丝剥茧,以往隐蔽在复杂股权结构背后的公司治理问题如今逐一浮出水面。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加强公司治理成为当下各机构推进改革的第一目标。

  据业内人士透露,作为保险监管工作的“牛鼻子”,监管部门对公司治理的监管仍将保持高压态势。记者近日获悉,下一步,监管部门将持续开展对机构董事会运行的专项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探索建立相关制度安排,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股东,限制提名权、表决权,并限制其再次准入;纠偏发展战略,对发展战略盲目激进的机构,考虑对其机构和业务扩张进行限制等。

  监管抽丝剥茧风险问题无处遁逃

  记者了解到,监管部门在调查中发现,保险业的公司治理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党建和公司治理未能有效融合;“两会一层(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没有发挥稳健决策和有效监管作用,治理架构有形无实;股权管理不规范、关系不清晰,股东行为不合规不审慎;大肆进行不当利益输送,关联交易管控薄弱;发展战略盲目激进,发展模式粗放,业绩观扭曲;无序设立非金融子公司,盲目扩张,风险积聚,集团管控失灵等。

  “监管部门剑锋所指,主要集中在若干中小机构由于公司治理失效导致风险积聚。”业内人士举例称,比如,在涉及股东股权的问题上,某机构股权清晰类股东的股权占比较低,部分股东未经核准,并存在违规质押行为;某机构盲目追求多元化发展,业务发展偏离主业,过度追求金融综合化经营;某机构“一言堂”现象严重,风险管理制度不执行,说一套、做一套,内部监督只走流程,不进行实质性审查等。

  记者也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被监管部门发现的这些公司治理问题中,“设立非金融子公司”成为问题机构绕开监管的一大通道。比如,通过设立非金融子公司或利用层层嵌套的金融产品等手段,绕开监管向关联方输送资金;又如,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设立大量非金融子公司、项目公司、通道公司,将资金违规投向高风险领域,并向关系人输送利益。

  内外综合施策加强监管扎紧篱笆

  近些年来,部分机构治理结构不健全,内控机制薄弱,为利益输送等问题和风险的发生提供了温床。“监管部门之所以高度重视公司治理问题,主要是看似停留在公司层面的内控风险,可能会随着业务的发展而加速放大。”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监管威慑力凸显,严监管渐成常态。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下一步,监管部门将在多方面发力,继续强化公司治理监管。

  具体举措包括:在发挥“两会一层”作用方面,持续开展对机构董事会运行的专项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建立董事履职评价制度;在规范股权管理方面,研究违规股权处置整体方案,进一步完善非金融企业投资保险机构资质标准;在严打违规利益输送方面,开展关联交易抽查,对发现的违规问题强化整改、问责和处罚,启动建立行业关联交易监管信息系统。

  同时,为引导机构高质量发展,将持续纠正机构发展战略、经营模式偏差等相关问题;科学制定推动行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机构激励约束机制监管;对机构隐匿风险、滞后风险暴露等行为,采取责令整改、行业通报等监管措施;将战略管理作为公司治理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战略盲目激进的机构降低评估等级,对其机构和业务扩张进行限制等。

  此外,还将加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管控,严防无序设立子公司风险。据业内人士透露,若干前期盲目扩张的保险集团,已经在清理整合附属机构,逐步退出与主业协同不高、经营效益差的子公司。

  据了解,下一步,监管部门也会调研摸清银行、保险公司非金融子公司的底数和主要风险点,并研究建立非金融子公司监管信息数据库,加强风险监测,及时采取监管措施。同时,弥补制度短板,严格审核和规范新设非金融子公司。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