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吃不饱→吃得好 饭碗里装满了中国味道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今天的《追梦七十五载》,我们从见证国家粮食匮乏时期的一枚枚方寸粮票出发,探寻中国人如何创造粮食生产的发展奇迹,实现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历史跨越。

  国庆佳节,浙江湖州南浔古镇的粮票博物馆,迎来很多兴致勃勃的参观游客。吸引他们的正是这上千张已经退出市场流通30多年的各式粮票。

  大学生 陈羲:确实深刻感受到了当时他们那种艰辛,感觉粮食来之不易。饱时不忘饥时饿,丰年不忘灾年苦。

  湖州市民 薛雨君:感慨还蛮多的,感觉我们真的是十分幸福了,至少没有这种粮食短缺,包括吃不饱肚子这种情况。

  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很难想象粮食短缺时代的中国,粮票是如何左右着一个人的生活,成为比钱还重要的东西。

   地方粮票,只能在指定地区使用,离开这个区域,就需要当地开具证明,换成全国通用粮票或者所去的地方粮票,否则就吃不上饭。

  小粮票见证大变革。

  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地库存粮食变得充足,吃不饱饭的问题解决了,运行近40年的凭票买粮时代结束了,粮票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了饭碗。

  金秋十月,东北边陲的北大荒友谊农场迎来又一个收获季,大豆、玉米、水稻全都进入成熟期,丰收在望。

  总台央视记者 蒋晓平:广阔原野,万亩良田,北大荒的今天,已经是日新月异。这里的水稻金灿灿的,个个颗粒饱满。经过预测,这样的一亩水稻现在可以收获1300多斤,已经远远超过了垦荒当年的一亩200多斤。

  北大荒第一代女收割机手 刘瑛:那时候这老水洼子,现在给你生产出这么多的粮食。很骄傲的,我后继有人啦!

  1950年,风华正茂的刘瑛响应国家号召,从北京来到北大荒,成为我国第一代女收割机手。她和许许多多的垦荒者一样,为的是一个信念,要为国家多产粮食!

  北大荒第一代女收割机手 刘瑛:我的“康拜因”。

  刘瑛的好友郭玉佩:“康拜因”是俄语,就是联合收割机。

  北大荒第一代女收割机手 刘瑛:收一天粮食挺累。

  刘瑛的好友 郭玉佩:刘瑛卡那沟里就睡着了,睡几个小时不知道,醒了就是满天星斗了,就累到这程度。那时候就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产粮食就这样。

  时代变迁,刘瑛那一代人驾驶的农机已经成为停放在博览园中的垦荒记忆。

  而今天的北大荒则成为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缩影:北斗导航指引着最先进的无人驾驶收割机,可以实现全程无人化。前人从荒原中开垦出来的黑土地,也建成了沃野千里的高标准农田。

   如今,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493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

  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主管 赵建刚:从北大荒到北大仓,我们的粮食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最高达到了3.5%。已经连续13年稳定在400亿斤以上,我们每年粮食调出量可以满足一亿多人一年口粮需要。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今天,在中国人日益丰富的餐桌上,主食不再是最吸引目光的存在,肉蛋奶、瓜果菜的占比在不断增加。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正在接过吃得饱的接力棒,成为当下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

  与此同时,食物供给多元化,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才更牢。传统的“以粮为纲”观念正在拓展升级为今天的“大食物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汪三贵:我们现在强调构建“大食物观”,就是要在保证粮食安全的情况下,进一步构建多元化的粮食供给体系。不限于传统的耕地种植,而是包括“农林牧渔”等多种生产方式,用更多优质营养的食物,让我们居民的饮食结构更加合理,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更丰盛的中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