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重组“后遗症” 中原银行赴港急上市
成立不足3年,在港股等候仅3个月,7月19日中原银行在香港交易所(以下简称“港交所”)正式挂牌,成为2017年首家在港股上市的内资城商行。
此次中原银行发售价为每股2.45港元,共发行H股33亿股,募资规模约71.15亿港元,在行使绿鞋期权后,实际募集总额近82亿港元。
不过,和众多赴港上市的内资银行一样,中原银行亦面临在香港认购不足的情况。
中原银行国际发售项下的H股占全球发售中发售股份总数约96.14%,获得超额认购,但相当于超额配股权行使前全球发售股份总数3.86%的香港公开发售部分,公开发售认购不足,仅录得39%认购。
此前某赴港上市内资银行的高管告诉记者,在香港认购不足,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一可能是宣传方面还有所欠缺,其二是香港市场对内资银行认识不足。不过,随着深港通、沪港通等引资南下,该高管认为,更多了解内资银行的内地投资者将会进入港股市场投资,可能将给在港股上市的内资企业带来更多机会。
中原银行董事长窦荣兴认为,在港股上市的内资银行确实存在认购不足、估值低等情况,但该行更看重的是香港国际化市场的背景。“港股是打开国际资本市场的一扇窗,在这里,银行可以接受国际市场的检验,提高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优质市场。同时,在香港上市将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管理及服务水平,今后公司将会努力在科技创新方面寻求突破及转型,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窦荣兴如是说。
作为一家在2014年12月才重组成立的银行,中原银行在港交所披露信息仅3个月就迅速实现上市,速度之快较为罕见,这亦成为市场上较为关注的话题。
窦荣兴将快速上市的原因归于两方面,其一是河南省政府的支持,其二是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港交所的办事效率高。同时,窦荣兴表示,日后中原银行可能会有回归A股的计划,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在A股上市依然存在排队长、效率低等问题,他希冀随着监管各项政策落地,这些问题能尽快解决。
而对于快速上市的中原银行而言,该行复杂的股权结构复杂、不良率高,就成了中原银行的“遗留问题”。
根据6月29日港交所披露的中原银行聆讯资料集显示,中原银行的股权较为分散,截至6月23日,中原银行共有557家非自然人股东和9324名自然人股东,分别持有约95.45%和4.55%的股份,且在9881名现有股东中,尚有1028名因无法联系或其他原因而未能确认其股东身份,该等股东所持股份合共约占中原银行已发行股本总额0.89%。
某证券公司港股分析师告诉记者,根据上市规定,这一确权比例符合监管标准。
据了解,中原银行已将全部现有股东(包括该等未确认身份股东)持有的股份托管予河南省产权交易中心。
股东结构复杂,是现在诸多等候上市城商行、农商行的共同问题。而借助上市,可以优化股权结构。
以中原银行为例,此次上市,该行引入了三家基石投资者,即天堃投资、上海华信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信香港”)、中科创资本,三家合计认购的H股总数为16.22亿股发售股份,约占本次中原银行全球发售的49.15%。
窦荣兴认为,引入三家基石投资者后,可以优化该行的股权结构,同时,从三大基石投资从自身的行业、产业及属性上看,对整个银行结构有重大帮助,有利于银行未来协同发展。窦荣兴以华信香港为例,其母公司为深耕石油能源的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同时,华信能源除了国内市场还拥有国际市场,窦荣兴认为,与华信香港的协同合作,可以从外汇交易、结算、供应链金融方面等多方面做文章。
除股权结构复杂外,中原银行还被质疑资产质量包袱重。截至2014年底、2015年底、2016年底,中原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92%、1.95%及1.86%。
不过,窦荣兴坦然道,中原银行成立时集合了此前13家银行的资产包袱,暂时的不良水平高是正常现象。窦荣兴表示,重组两年多来,该行一直在不良贷款方面“降旧控新”,不断努力清收既有不良贷款、加强中原银行的风险管理、着力发展有良好信贷记录的优质客户。
除了重组“遗留问题”,中原银行还和当下诸多银行一样,面临同业业务规模收缩的情况。截至今年3月底,该行总资产较年初减少7.21%至4018.26亿元。
对此,中原银行在聆讯资料集中解释称,资产规模压缩的原因,主要是根据央行于2017年初颁发有关金融机构MPA考核的新规定(要求商业银行控制若干信用资产规模)而终止部分同业业务,使得该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及应收款项类投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