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尸检报告:遭“升维”和“降维”两种致命打击
XX年以后,有数家银行离奇“死亡”(倒闭),事发突然,初步猜测这可能是一个“连环杀人”事件。笔者会同相关人士对这些银行进行尸检后,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这些银行受到的致命伤是来自行凶者的升维打击和降维攻击。
降维攻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让越来越多的金融消费场景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这给银行的传统支付场景带来不小的冲击。这一两年来,随着二维码支付的不断普及,面对面交易产生的现金流也转移到了线上,无现金社会也进一步走向深入。银行的电子银行或网银的迅速成长和发展。但因为这之中需要考虑U盾和跨行的问题,所以马云爸爸就搞出了个支付宝,以消除U盾和跨行带来的麻烦。
线上支付体验的提升,以及频繁产生的网购场景,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支付宝,而网银支付成为幕后支撑,更有甚者将余额或者一些返现余额直接存在支付宝里。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6年度快递市场监管报告》显示,快递业务量一度突破300亿件,网络购物产生快件量占快递业务总量接近六成,快递支撑网络零售额超过4万亿元。
用户将零钱存入支付宝肯定是不合法的,但既然用户有这方面的需求,那么,阿里就得想招儿来解决“支付宝存钱”这个不合法的问题。于是,2013年6月,余额宝就出现了。为了吸引用户,当时的余额宝一开始就以远高于银行活期的收益率将一些理财小白级的普通用户收罗起来,2014年1月7日年化收益最高达到6.76%。
余额宝将小散们的闲钱集合起来丢给银行产生更高的利息,获取收益。而这样银行,也就有更多钱去房贷,一切看起来似乎很完美。
但事情远未结束,余额宝聚沙成塔,体量变得越来越大。官方数据显示,到2017年6月的月末,余额宝的期末净资产高达1.43万亿元,而这个规模超过了招行的个人存款!
总结起来,余额宝其实就是采取了降维攻击。这个降维不是降低自身攻击力,而是降低用户格局。既然银行喜欢和高端用户打交道,那么阿里就将银行无法覆盖中低端用户集结起来,再结合电商场景和优厚的收益扩充和笼络用户群,培养用户使用余额宝的习惯,终于让自己的规模越来越大,阶段性地完成对银行的降维攻击。
降维攻击是阿里巴巴一直以来的成长基因。当初淘宝对抗eBay时,eBay在国内外占尽优势,而且eBay和合作方采取了排他协议,就是与eBay合作的大企业和大机构被要求禁止和淘宝合作。
当时淘宝的策略就是先和小企业、小商户合作,多年的苦心经营之后,降维攻击的技能修炼得炉火纯青,并完成对eBay的围剿,最后eBay败走中国。可以说,互联网企业或者互联网金融企业降维攻击之下,银行并不是第一个受虐者。
升维打击
降维攻击并不是阿里的唯一打法,因为,互联网基因武装起来的互联网公司采取的新思维的发展策略本身就是对传统行业的一种升维打击手段。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银行从事传统金融业务是持牌经营的,而一旦拿着这个金融牌照开展业务,就需要接受相应的监管,而且金融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十分讲究风控的行业,所以很多事情可以做,但得在框框里运行,不能想着什么就是什么。但互联网公司的行动准则很简单:赚钱,而为了能赚钱,他们甚至可以先期大量砸钱。
传统金融企业因为体量大,又有较为严格的制度规范,所以,银行要完成互联网转型,提升发展维度,并不容易,虽然银行在技术应用方面相较于其他传统行业,较为领先。
但互联网公司可以迅速孵化项目,并在实际发展中,随时切换项目角色,项目生杀大权果决有力。可以说互联网公司更为灵活的企业决策,本身也是对行动迟缓传统金融行业的一种俯视,也是一次升维打击。这种打击往往让传统银行猝不及防,无从适应。
不过,升维打击之下,传统互联网公司需要明确一点:银行并没有完全被互联网公司打败,也不可能完全给互联网公司击垮。互联网企业或者互联网金融公司依然需要银行的存在,没有银行,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金融公司也将是危险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现在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金存管是银行在负责。银行有着更为完备齐全的金融风控体系,是稳定金融格局和控制风险的基础金融设施。这似乎也能解释,为什么监管部门要求网贷公司退出校园贷,而让银行介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记
升维打击和降维攻击之下,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银行的死亡报告。最近,银行与自己有着竞合关系的互联网公司进行联姻,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这样也带来一些问题:各家银行都各自站队,导致银行之间,以及银行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化。终于这种联姻能不能修成正果,现在还很难说。但笔者以为,不管未来如何,银行要在新的竞争环境中游刃有余地生存下来,关键还是要看银行是否能完成对其他竞争对手的降维攻击和升维打击。降维,就是将自己的服务对象进一步下沉,虽然这会造成成本的增加,但互联网手段会帮助银行有效化解。升维打击则是要做到,银行内部需要一个行动更为灵活,思维更为敏捷的团队,敢于碰撞并能承受风险的试错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