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监管趋严 银行理财发行步伐放缓
临近银行“中考”时点,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水平、发行量双双上涨。尽管如此,专家和银行业内人士认为,在全行业监管趋严态势下,接下来理财产品发行的总体步伐必然趋缓。不过,相较于国有大行,中小银行的发行规模仍会较高。
监管层紧盯银行理财风险
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文红近日表态称,银监会一致高度关注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风险和监管问题,一方面不断的完善监管制度,另外一方面也不断的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未来在银行理财新旧规则转换过程中,一行三会将会继续密切协调配合,按照新老划断原则做出过渡期安排,实现新旧规则的有序衔接和平稳过渡。
穆迪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银行理财产品增长继续放缓,反映出监管趋紧的影响。 截至2017年4月,银行发行或销售的理财产品余额为人民币30.0万亿元。虽然仍高于2016年年底的29.1万亿元,但16.4%的同比增速低于2016年的23.6%和2015年的56.5%。
不过,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最新一周(6月10日至6月16日)291家银行共发行了1863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发行银行数比上期增加22家,产品发行量增加116款。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54%,较上期上升0.05个百分点。
穆迪分析人士预计,虽然理财产品发行的总体步伐趋缓,但中小银行的发行规模仍较高。表外理财增长最快的中小银行受当前监管收紧的影响更大,这些银行将通过放慢理财产品发行步伐来适应新规,同时提取更多准备金以体现其当前敞口的真实风险水平。
谨防高收益理财“陷阱”
在“中考”压力之下,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提高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来吸引储户手中的资金。但挖财研究员王艺红提醒,尽管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节节高升,但是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时还是要提防风险。
王艺红说,“有些理财产品虽然看上去收益高,但是并不保本。投资者在购买高收益理财产品时,要尤其注意这点,不要一看到高收益就被蒙蔽了双眼,银行中大多数理财产品几乎都承诺的是预期收益,最终的收益却不得而知。”不过,近期多数短期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都是银行同业存款,实现预期收益率的概率比较大。确认保本类理财的又一个要点就是产品说明书上明确注明“保本”二字。
王艺红进一步提醒投资者要提防“假理财”陷阱。银行在售理财产品通常有三种来源:第一种是银行自行设计和推出的产品,由于银行具备更高的风险防控能力,投资方向多为银行间拆借、票据业务等,相对而言更具有保障性,此类产品的风险较小;第二种是银行购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这类产品收益波动较大,尤其是在如今股市起伏较大的情况下,风险较高。第三种就是代理产品了,这也是投资人最应该注意和提防的。
“在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可不都是银行自己发行的,银行也会帮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等卖产品。所以,有些银行员工会铤而走险,私自与第三方理财公司达成协议,以产品高收益为诱饵,私自销售非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非银行授权和签订代销协议的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这在业内称为飞单。”王艺红说,与正规的银行理财产品相比,“飞单”产品最大的特点是,承诺收益率基本上是银行正规发行、代销理财产品收益的2-3倍。但是,由于出售“飞单”产品一般是理财经理个人行为,银行一般不承担相关责任,一旦出现无法兑付的情况,投资者维权可谓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