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正文

开发新茶食 践行大食物观 赋能中国食业“十五五”高质发展

在数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长河里,茶叶占有重要地位。茶叶不仅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它在历史上还曾经对国际社会经济、时局的变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比如有名的波斯顿倾茶事件、红茶改变了世界多个国家的饮食生活等等。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如今中国茶产业基础扎实、底蕴深厚、产品丰富,中国茶叶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居世界前列,是当代中国食业版图上的重要组成。当前,传统茶市场消费趋于饱和,饮料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中国茶产业在即将开局的“十五五”期间应采取什么举措承上启下、与国内国际食业有效接轨,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围绕这个话题,记者不久前采访了前来贵州参加茶事活动的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王岳飞提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 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文件提出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鼓励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未来,中国茶产业应在大食物观的引领下突破传统茶饮的局限,本着“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的科学理念,全方位开发新茶食,新茶食有望成为“十五五”中国食品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赛道,成为中国食业新的增长极,助力全球饮食结构的健康转型。

食品领域为新茶食提供广阔的发展天地

王岳飞告诉记者,新茶食是以茶树等可食用植物相应部位为原料,经现代技术处理,将茶与众多食品相结合产品的统称。在当代,传统茶饮的消费并没有减少,而是大众对茶产业消费需求变得更高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际上茶与健康研究热的兴起,茶叶深加工快速成为我国茶叶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和热点领域,卓有成效的茶叶深加工研究成果支撑中国新茶食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古代就有茶羹、茶菜、擂茶汤等传统茶食,新茶食是在传统茶食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与国民新需求,将茶叶与食品创新结合,给食品赋予茶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我国茶叶深加工研究经过近40年的发展,技术体系与产品体系基本成熟。如今品种齐全的新茶食已经充盈着我国食品市场,从“饮茶”逐步发展到“吃茶”的消费新趋势越发明显。

中国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里有32大类食品,该目录有26类食品能和茶元素结合在一起,即各种各样的新茶食在此目录里的占比可达八成,因此,新茶食涵盖更广更多元,更加契合当下生活场景和时代需求。王岳飞向记者举了多个典型事例说明,新茶食是茶产业极具发展潜力的重要方向,是食品科学技术为中国传统食品赋予新质生产力后创新开发的,契合当今乃至未来的食品消费需求的。它涵盖了多种以茶为核心原料的食品形式,这些类别不仅丰富了茶叶的应用场景,也推动了茶产业的深加工和附加值提升,新茶食的开发尤其值得在“十五五”谋求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众多中国传统食品产业借鉴。

粮食类产品“茶面条”,因茶能通过减少二硫键阻碍面筋网络的形成,削弱了面团的强度,其活性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面筋面团的韧性和延展性。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类产品“茶叶籽油”,能够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高血脂人群的理想选择。方便食品类的清香抹茶、冰红茶牛肉方便面,口感清爽、降低方便面的油腻感。饼干类的各种茶饼干口感松脆细腻,不黏牙。肉制品里添加茶,可起到抗氧化、抑菌、护色等作用,而罐头类食品,尤其是肉类罐头在加入茶后有去腥增香的作用,还能增加罐头食品口感的韧性、耐咀嚼,且其工艺简便适宜工业化生产。在冷冻饮品、速冻食品里加入茶,可改善冷冻食品的品质,解腻效果明显,现已开发有茶趣速冻汤圆等。薯类和膨化食品类开发的抹茶薯片、糖果类的新型抹茶牛轧糖、水果制品、蛋制品、炒货及坚果制品类开发的茶话梅、茶瓜子、茶果仁以及茶糖果含片、抹茶蛋糕等,目前在市场上占比越来越大,茶酒也逐步受到白酒消费者的认可。水产制品类,以“龙井翠虾熟食”为例,采用茶水对水产品进行脱腥处理,脱腥效果好,满足消费者对鱼肉的感官要求。淀粉及淀粉制品类,以江西茶米粉为例,加入茶原料制得的面条口感爽滑、有嚼劲、着色均匀、茶味明显、熟断条率和烹煮损失较低。豆制品类开发茶豆干、抹茶果胶豆腐、抹茶嫩豆腐 、茉莉毛峰嫩豆腐,产品色泽好、口感清香,保质期比常规豆腐要长些。保健食品类可开发帮助减肥降脂、呵护心血管、护嗓等含茶多酚类产品,以及助眠、舒缓心情、缓解压力等含茶氨酸类产品。此外,还可以从茶叶提取物茶多酚、茶氨酸等作为食品添加剂广泛添加到食品中,还可将抹茶作为超微茶粉添加到糕点中。

新茶食集多元创新为一体

相比于传统茶饮,加工制作新茶食是对茶叶进行全方位的高效利用,新茶食在食品风味、配方和配比方面力求创新,通过茶与多种食材的融合呈现出甜、涩、酸、苦等多样化的口味融合。新茶食还体现出加工技术新(数字化技术应用)、消费群体新(受年轻消费者欢迎)、饮食健康新理念(新茶食带来的“零食化”“轻量化”)、营销模式新(使传统茶饮以新颖的形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树立新品牌IP形象)等特点,新茶食为中国传统食业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谋求开拓创新提供了有效范本。

分析目前新茶食的发展趋势,新茶食产业加快了与不同业态的融合发展,势必为人们提供全新的茶叶消费方式,提供更为丰富的“新茶食+”产品形态,拓展出更多的消费场景,覆盖更多消费群。新茶食以健康属性和品质保障为特色,现代消费者对养生的需求为新茶食品牌发展带来新机遇。据了解,近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最新规定,更新了食品生产商可以在自家产品的包装上使用“健康食品”标签所必须遵守的新标准,其中,茶及茶饮产品被正式纳入可标注“健康”(Health)声明的食品范围。王岳飞建议我国茶行业可以此为契机,在全球市场积极地推广茶,持续挖掘茶叶的健康属性,赢得更多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新茶食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明显,目前,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等品牌已经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韩国开展业务,当国内市场已经接近饱和,海外市场将成为众多茶饮品牌寻找新增量的关键,而“十五五”必将是我国新茶食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时期。

新茶食的发展响应了大众在后疫情时代对食物多样化、精细化、营养化、生态化的膳食新需求,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茶黄素等天然功能成分将有望取代部分工业产品添加剂,为食品提供营养、色泽、保鲜的功能,实现新一轮食品健康革命,让国民食品质量更安全、身体更健康。

新茶食为传统食业创造新价值

发展新茶食可助推中国传统茶产业升级。目前我国茶叶囤积体量庞大,市场愈发难以消化,且大量低值茶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新茶食作为茶叶深加工茶产品的重要呈现形式,从“饮茶”拓展为“食茶”实现茶叶的全价利用,拓展茶的应用领域,延伸茶叶产业链,有效推动茶文化传播、茶产业转型、茶科技创新。

新茶食可带来高附加值。据不完全调查统计,2024年我国抹茶产销总量达2000吨以上,茶粉超过3000吨,产销总额逾10亿元,2-3年后将突破1万吨,未来有望向十万吨乃至更高产量迈进。

新茶食可以大量“消化”茶原料,在加工传统成品茶的时候生成大量的低档茶、茶下脚料等茶副产物,其中仍含有大量营养成分,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同时,茶树修剪后的茶叶生物质在功能性食品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茶活性物质提制技术的成熟以及茶食品跨界增值关键技术的突破,弃采茶鲜叶可制成茶饮或食品配料。

现代科学技术为全域开发新茶食奠基

目前,我国在茶叶深加工以及新茶食的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201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茶叶中农药残留和污染物管控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2020年安徽农业大学原校长宛晓春教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绿茶自动化加工与数字化品控关键技术装备及运用》,这些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对于推动现代茶产业不断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茶叶有效成分终端产品研究开发》《生物催化技术重组并强化茶深加工制品的功能及其产业化》《茶多酚系列终端新产品开发技术及产业化》《茶色素的生物合成技术和功能产品开发》,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创制高品质茶鲜萃液等高附加值产品、创建茶功能品质成分自动化生产线、实现茶叶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方面的研究,以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在茶叶功能食品原料及功能因子开发、保健食品功能评价与产品开发、传统食品功能化与营养强化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卓有成效,对于近年来我国新茶食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技术支撑作用。

大食物观、大资源观引领打造全新的新茶食产业

据分析,与欧美、日本等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关于新茶食的研究在科学机理层面的标志性成果积累还不够丰厚,茶资源跨界应用技术创新深度不够,大多企业的新产品研制创新性不强,生产含茶新型食品种类单一,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还有一定差距。我国新茶食产业仍存在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成果转移转化滞后,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不够的问题。从资源配置和创新能力看,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三者相对失衡,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亟待优化。

王岳飞建议我国新茶食发展应把创新茶健康功能研究、创新茶文化多元发展、创新茶生态全链保护结合起来,相关部门机构应统筹各方力量大力推进新茶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应树立大资源观,即除关注经济效益外,更需重视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新茶食生产的绿色化与可持续性,使我国新茶食的安全标准应与国际通用的食品安全体系相接轨,这将极大增强中国茶食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拓宽交流边界,加强业内交流合作,推动建立新茶食产业发展联盟,完善新茶食产业联合发展协作机制,形成产业创新平台联盟,引领产业集群化高端化。

应高度重视新茶食科学理念研究,利用现代新技术分析手段,针对性聚焦新茶食发展的重要课题,对关系长远发展的前沿领域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完善茶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护新茶食科技原创性研发成果,为新茶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围绕茶叶中延缓衰老的主要活性物质,展开更为深入全面的延缓衰老的围观机理研究,加强在微观机理层面细致探索,关注银发经济市场,实现从技术上的曲径通幽转变成新茶食发展的曲径通“优”。

“十五五”期间,应重视新茶食产业人才培养,建议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加快发展新茶食产所需的新兴和紧缺专业入手,结合国家级一流课程的推广,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等方式为新茶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基于新茶食的跨界融合创新理念,激发多学科人才的茶通识教育与产业兴趣,投身新茶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