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期货 > 正文

“涨停板”操纵者如何打板出货? 满满的全是套路

  据上证报记者统计,2017年以来,证监会公布的市场操纵行政处罚案例已将近15例。操作套路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行为人通过拉涨停短线操纵证券价格,二是行为人在尾市阶段操纵证券收盘价格,三是行为人操纵期货市场合约价格,四是证券从业人员抢帽子交易操纵市场。

  其中,短线拉涨停操纵股价是颇为常见的手法。由于我国股票市场设有日内10%的涨跌幅限制,投资者通常将涨停解读为市场对该股的乐观预期。不法分子利用投资者“追涨”的心理,人为制造“涨停板”,吸引投资者跟风买入推高股价,一旦操纵者获利出逃,股价就会失去支撑,甚至出现持续暴跌,使追高买入的中小投资者成为“接盘侠”。

  以唐某某的涨停板操纵案为例,其在三个交易日内即完成操纵“X”的“建仓-拉抬-出货”全流程,非法获利3634万元。

  2015年3月23日,唐某某买入“X”214万股,成交金额4144万元,成交均价19.37元,完成建仓。第二天,唐某某从上午10:42开始,以18.91元至涨停价21.32元的价格和100倍于同档位其他投资者申报总量,在短短31分钟内将“X”股价拉至涨停,上涨幅度达12.7%。中午收盘前“X”短暂打开涨停,唐某某又以涨停价和超过卖盘55倍的申买量,5分钟内将股价再次推至涨停。下午开盘后,唐某某继续以涨停价申报买入2796万股,形成巨量堆单将股价封死在涨停板上。

  3月25日开盘集合竞价期间,唐某某以23.45元的价格(高于前收盘价9.77%)申报买入700万股,接近同期市场申报买入量一半,并在9时19分48秒前全部撤单。按照交易规则,9时20分后将不能撤单,显然唐某某的目的不是真实成交,而在于误导其他不知情的投资者以为买盘汹涌而跟进抢筹,推升开盘价格。

  果然,当日“X”以22.8元价格开盘,涨幅6.94%。唐某某达到目的,开盘后即反向出货,陆续以22.8元至21.24元价格卖出前期持股,25日“X”价格一路振荡下行,以21.21元收盘。开盘时跟进的投资者恐怕只能望“盘”兴叹,而唐某某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活跃在涨停板上的操纵者和正常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有明显的区别,他们在成功拉升股价后随即反向卖出,或者大量撤单以避免真实成交,反映出他们的意图在诱骗其他投资者跟风买入,而没有真实投资目的。”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称。

  上述行为违反了《证券法》第七十七条禁止单独或者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连续买卖,或者以其他手段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的规定,构成《证券法》第二百零三条操纵市场的情形,当然难以逃脱证监会的法眼,2014年和2015年唐某某因操纵市场先后被证监会两次行政处罚,为规避监管,唐某某转战香港,通过沪港通继续操纵A股股票。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2017年证监会再次将唐某某等人绳之以法,前后共开出12亿元罚单。

  从唐某某上述行为可以看出,涨停板未必“喜大普奔”,也可能深埋骗局。我们不妨算一笔账,假设投资者A被唐某某的操纵行为误导,因前一天涨停没有买到,忍不住于3月25日以22.8元的开盘价买入100万元的“X”,则当日浮亏就将近7万元。

  “投资者对于价格非理性变化的股票,不要盲目追涨,要全面考察公司的经营业绩、发展前景,关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或者同行业情况,注重公司内在价值是否发生变化。”市场人士认为,如果没有这些“基本面”的支撑,股价突然涨停,此中恐有蹊跷。一旦落入违法者设下的“陷阱”,将遭受严重损失。

  延伸阅读

  风格真的变了?有人已被“来回踩踏”!告诉你一个市场真相!

  对众望所归的蓝筹股来说,最近三天的行情走得很憋屈。但更憋屈的可能是近几周刚刚翻多买入蓝筹的投资者们,这“来回踩踏”可要不得。

  短短不到一周,一个全新的课题就摆在了他们面前:蓝筹股的强势行情究竟还能延续多久?

  “定海神针”褪色

  6月15日,A股市场随着成长股爆发而大涨,不到十一点,创业板指就上涨了1.7%。蛰伏已久的科技股的上涨“助攻”,让创业板指成功营造了今年以来的最强开局。

  与此同时,蓝筹股“扎堆”的上证50指数却是另一片光景。继创下年内最大跌幅后,上证50指数15日再度下跌0.62%。蓝筹龙头贵州茅台、中国平安更是几乎从开盘跌到收盘。

  比单日下跌更要紧的是,蓝筹板块的“人气”和“市场影响力”正在褪色。

  过去几周一直担当股市“定海神针”的蓝筹板块,在本周悄然转换了角色:在几次指数的关键转换中,蓝筹股不仅未建点滴“功劳”,相反几乎成为市场负累,这点相当出人意料。

  本周二,当市场人气比较散淡的时候,挺身“救起”A股的是新能源汽车板块,其时上证50指数正在下跌。同样在周四开盘,是科技股的集体启动“挽救”了市场人气,同期蓝筹板块还是在下跌。

  过去三天内,A股市场两度出现单日50家以上涨停的强势表现。市场热点精彩纷呈:新能源汽车、科技股、军工股等昔日成长股的代表公司纷纷上行,甚至连特力A、煌上煌等当年的妖股也开始“还魂”。只有蓝筹板块一直在调整。

  外资动手减持蓝筹

  是谁一手推动中断了蓝筹领衔的“一九现象”呢?有一个身影非常明显——海外资金。

  此前的数据显示,海外资金(包括QFII、RQFII、沪股通、深股通等渠道)在过去一年内持续流入,直接推动蓝筹板块上涨。尤其是,在贵州茅台、中国平安、海康威视等蓝筹股身上,外资进入的规模之大、持股比例之高,几近“控盘”。

  但它们最近却似乎出现了“撤退”和“调整”的迹象。

  根据港交所披露的数据,在过去三个交易日(从12日到14日)内,沪股通和深股通各自的十大成交股都明显的资金流出。

  另外,上周四以来的五个交易日,沪股通和港股通资金,对活跃股的交易出现了典型的“极盛而衰”的势头。上周四,外资净买入18.82亿元,上周五净买入7.07亿元,本周一卖出3.68亿元,周二净买入2.46亿元,周三净卖出8.93亿元。

  这个节奏也与上证50指数的走势一一呼应,可以断定,未来外资的买卖动向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蓝筹板块”的动向。

  私募公募分歧明显

  外资买入渐渐“青黄不接”,本土机构的重要性似乎开始显示出来,但从目前看,恰恰是在这点上,机构之间分歧非常严重。

  风格灵活且追求绝对收益的阳光私募资金开始迅速翻多,并普遍看好蓝筹股。

  从持股看,私募基金在5月份普遍增持金融服务、综合、房地产等低估值个股。5月末,私募基金持股的前五大行业也集中在金融服务、医药生物、食品饮料、机械设备和家用电器上,这一点充分显示了私募对于蓝筹板块的高度看好。

  在一些公开场合上,越来越多的知名私募投资经理开始唱好“蓝筹行情”。知名私募基金经理但斌在一次采访中公开表示,“茅台涨到600元也很便宜”。中欧瑞博的吴伟志也在日前的一次论坛上表示,“市场估值还没有修复到位”,“基本面强劲、业绩增速很好的蓝筹股,它还会继续涨,继续升高。”

  但对规模相对更大的公募基金而言,目前的股价位置上,大手笔买入蓝筹股的共识远未达成。

  不少资深的内地投资经理似乎更倾向认同,蓝筹股投资的“安全低风险”阶段已经过去,未来的蓝筹行情有可能从“价值投资”走向“价值博弈”。而后者,需要很强的个股鉴别能力和交易技巧。

  同时,随着蓝筹上涨,庞大的成长股群体里,总会有更多的个股开始展示出“基本面”的优势。这也会形成另一种的机构资金分流。

  总体来看,本轮蓝筹股行情的“中止和调整”,似乎可以从资金的角度找到其脉络所在。一方面,蓝筹板块的庞大市值以及高斜率的上涨需要大量场外资金持续流入,而这在如今的市场内并不太可能。另一方面,外资和部分内地机构对于蓝筹股估值的警惕,也限制了蓝筹股在当下价位持续快速上涨。至于这是否会成为新一轮市场风格切换的契机,尚需要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