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失效 量化专户苦寻应变之道
在此前的量化策略风潮中,一批公募机构的量化专户产品受到了资金追捧,曾出现产品被“秒光”的情况。但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量化策略难以抵挡住市场的整体震荡下跌。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量化策略产品整体业绩并不理想。
在这样的背景下,量化专户的压力同样不小,量化策略失效,专户资金的风险收益偏好亦发生变化。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部分量化专户产品正在主动求变,一方面调整因子、模型,另一方面也开始出现“特定时期的特定操作”。
量化投资出现分化
量化投资策略近年来颇受热捧。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量化基金几乎全面盈利,41只主动型量化基金中有38只收益为正,且其中大部分基金的业绩不低。到了2016年,上证指数震荡下行,全年跌幅12.31%,但仍有30只基金获得正收益,在68只主动型量化基金中占比近半。
这样的“战绩”让量化策略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一时间不少机构大量发行量化策略产品。公募方面,除了公募产品以外,量化专户也乘风而起。去年年中,曾出现过公募量化专户产品被“秒光”的情形,其时,不少机构资金、企业资金对量化产品趋之若鹜。
这样的“风口”在今年一季度继续延续。今年年初,有不少公募在量化公募产品和专户产品上锐意进取。当时,有公募专门设立了量化投资部,继续深挖量化业务市场,重点拓展专户产品。因为在量化专户产品费率的议价上,针对机构定制的量化策略,机构议价能力更强,在投资范围上,专户的投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更好地实现客户对资产配置和收益风险的要求。
但是,今年以来,市场上的量化策略正出现分化,一些量化策略快速失效。财汇大数据终端显示,截至今年5月,有近8成的主动型量化基金业绩告负,部分产品亏损幅度不小。同时,公募量化产品的发行也开始出现变化。统计资料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旬,已经出现数只量化产品延长募集期的情况。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专户产品上。一位公募机构量化投资人士表示,其公司旗下量化专户产品正在面临严峻的业绩考验。
寻求应对之策
上海一家公募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事业部人士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涉及量化策略本身以及市场资金结构变化等多方面。“除了市场整体震荡下跌的大背景外,一方面,部分量化策略被实证效果不佳,特别是一些成长风格的量化策略,更是经不住考验;另一方面是市场资金的变化。量化策略是‘冷面策略’,是需要匹配资金相应的风险收益偏好的,但众所周知,这部分风险收益偏好资金正大量流出市场,其背后有多方面原因。”该人士表示。
面临如此的压力和尴尬局面,部分量化专户产品正在上下求索。据前述公募人士介绍,专户量化产品在应对变局时还有相对的“空间”。“一方面进行因子、模型等的调整。除了合同规定的调整窗口外,还在与资金方协商的基础上,调整的窗口也可以更为灵活,不过这必须是在保证量化策略分散投资、中立投资的基础上。另外,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一些‘特定时期的特定操作’也被考虑进来,比如调整产品资产配置,但前提仍是要满足资金方的风险收益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