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规模增长迅猛 整体业绩表现先抑后扬
2016年,证监会、基金业协会相继发布的各类监管办法已贯穿整个投资相关业务链,整个私募行业正在逐步实现规范化运营。私募基金的认缴规模已经历史性地超越公募基金。2016年,新成立的非结构化私募产品达到14894只,虽然产品数量节节攀升,但产品平均实缴规模却不断下降,新发行私募产品普遍体量较小。国内私募基金的投资风格仍十分接近传统公募基金,产品策略的多样化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综合来看,2016年整体盈利情况最好的是套利策略和债券基金;整体盈利情况最差的是股票策略,其次是组合基金和事件驱动。收益最高的策略是CTA管理期货,排在前四分之一的产品至少实现了25%的收益率,然而其回撤幅度较大,也反映出该策略的高风险、高收益特征。与之相反的是,债券基金、套利策略具备低收益、低风险特征。
2016年私募基金发生较大变化
截至2016年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17433家,其中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7781家,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协会已备案私募基金46505只,其中私募证券基金27015只,占比略超五成。私募基金认缴规模10.24万亿元,实缴规模7.89万亿元,其中私募证券基金实缴规模2.77万亿元,占比仅为三分之一。整体而言,在私募基金行业中,私募证券基金的产品数量多,但管理规模相对偏少。
同时,2016年,私募证券基金在管理人数量、备案产品数量及实缴规模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年末已登记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7781家,同比减少29.0%;已备案产品27015只,同比增加85.6%;实缴规模2.77万亿元,同比增加54.6%;登记管理人数量显著下降主要出现在4月和7月,而备案产品则在7月大幅增加。
2016年2月5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私募基金提出明确要求:对于已登记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2016年5月1日前仍未备案产品的,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已登记不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2016年8月1日前仍未备案产品的,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由此可见,2016年私募新规对于空壳私募的清理,直接导致了管理人数量骤降及产品数量攀升。
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相对偏小
根据基金业协会的备案数据,目前自主发行基金规模超过50亿元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为107家,占比仅为1.36%;基金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为6313家,占比高达80.18%。显然,拥有较强自主发行能力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仍是少数,超过八成的管理人仍处于私募生存基准线之下,这也预示着,行业仍需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此外,目前顾问管理基金规模超过50亿元的私募证券基金有43家。其中,4家管理人的自主发行基金规模超过了50亿元,89家管理人自主发行基金规模在20亿元至50亿元之间。对于自主发行和顾问管理两种模式,不同的私募管理人选择不同,只有少数具备优秀管理能力且良好业绩的管理人能够选择两条腿走路,兼顾不同的渠道。
从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的全国分布来看,自主发行超50亿元的107家管理人中,上海占34家、北京占30家、深圳占15家,三者合计占比为73.8%。顾问管理超50亿元的43家管理人中,上海占17家、北京占10家、深圳占4家,三者合计占比为72.1%。
从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的成立时间来看,自主发行超50亿元的管理人集中成立于2012年以后,而顾问管理超50亿元的管理人普遍成立较早。早期成立的私募更习惯于顾问管理的方式,后期成立的私募则倾向于自主发行。
根据朝阳永续提供的产品策略信息,我们对所有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进行归类统计。其中,自主发行规模超50亿元的私募管理人,超过六成主打股票产品;而顾问管理规模超50亿元的私募管理人,主打股票产品的仅占四成,另外四成管理人的产品线较为丰富。结合管理人成立年限的分布情况,也可以从另一角度解释这种差异:侧重于自主发行模式的私募管理人普遍成立年份相对较晚,规模大跃进也主要发生在2015年大牛市期间,因此,其管理产品的策略集中于股票类型;顾问管理规模较大的私募相对比较老牌,长期稳健的经营依赖的是完整的架构和全面的布局。
此外,顾问管理、自主发行规模均超50亿元的4家私募管理人分别为博道投资、乐瑞资产、淡水泉和富善投资。顾问管理规模超过50亿元、自主发行基金规模在20亿-50亿元之间的8家私募管理人分别为重阳投资、景林资产、合晟资产、朱雀投资、六禾投资、展博投资、映雪投资和大岩资本。
私募证券基金产品数量较多
在私募证券产品方面,2016年延续了2015年私募产品发行井喷的节奏。根据朝阳永续不完全统计数据,2016年新成立的非结构化产品达到14894只,超过了2015年的10895只。其中,私募为了保壳在7月份突击发行的产品数量高达2840只。截至2016年底,存续的非结构化私募证券产品超过3万只,产品数量日益庞大。然而,产品平均实缴规模变化趋势显示,与产品数量节节攀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产品平均实缴规模不断下降,由此可以判断,新发行的私募产品普遍体量较小,以1亿元以下的产品为主。
另外,2016年清盘的产品为2365只,其中,结构化产品644只,非结构化产品1721只;2365只清盘产品八成以上属于股票策略产品。
通过进一步分析产品的发行渠道发现,2016年新发行的14894只非结构化产品中,87%的产品通过私募公司发行,其中九成九采用自主发行方式,少量采用顾问管理方式。显然,由于传统信托渠道对于交易有诸多限制,其市场份额大幅萎缩。由于过去两年私募证券产品爆发式增长,存续产品的渠道分布与新发产品的结构较为相似。
根据朝阳永续的产品策略信息,2016年新发行的14894只非结构化产品中,有11759只产品为股票策略,占比高达79%;其次为债券基金,产品数量为659只,占比为4.4%。另一方面,2016年新发行的宏观策略产品仅为83只,占比0.6%,排在所有产品策略末尾。
数据同时显示,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股票策略基本均为股票多头策略,真正利用对冲工具的股票多空、市场中性策略产品占比不到1%,海外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宏观策略产品,在国内也是寥寥无几。显然,目前国内众多私募基金的投资风格仍十分接近传统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如何真正实现对冲基金的基本功能,产品策略真正实现多样性、丰富性,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私募基金整体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
朝阳永续根据不同的产品策略分别发布了对应的私募指数,用来描述相关策略2013以来的整体表现。2016年,各大私募策略指数总体均呈现出高位窄幅震荡态势,但差异也非常明显。其中,宏观策略和CTA趋势策略创出2013年以来的新高;市场中性、套利策略、债券基金等2016年则表现出小幅波动特征,显然,这是由其策略属性决定的。
我们将各策略按照收益率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依次为:宏观策略、CTA趋势、债券基金、套利策略、市场中性、股票策略和事件驱动。其中,除了股票策略和事件驱动,其他策略指数均实现了正收益。股票策略和事件驱动的亏损主要发生在2016年第一季度,此后三个季度反弹相对有限;CTA策略和宏观策略的盈利主要集中在2016年下半年;而债券基金在2016年四个季度均实现了正收益,净值曲线平稳增长;市场中性、套利策略在四个季度涨跌互现,但涨跌的幅度相对有限。
同时,所有策略在2016年下半年均实现了正收益,而上半年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整体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走势。
从月收益率方面看,事件驱动策略在所有策略中波动幅度最大。2016 年的12个月中,有5 个月收益率排名第一,另有4个月排名倒数第一,波动幅度显著大于同类的股票策略。市场中性策略与股票策略的月收益率保持较高的一致性,然而,市场中性策略的各月涨跌幅度均小于股票策略,显然,市场中性策略对冲了一部分市场风险,但却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市场中性。
债券基金在2016年1月和12月出现亏损,其余月份均录得正收益。套利策略则是仅次于债券基金,是月收益率波动最小的产品策略之一。宏观策略各个月份的收益率居于股票策略、债券基金和 CTA 趋势之间,体现出大类资产轮动的优势和价值。